12月1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负责人姚雷在会上表示,将持续推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加快推进合格评定领域国际合作与互认,打破妨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
我们注意到,这次《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促进内外贸检验认证衔接”。请问,市场监管总局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工作成效?下一步会不会实施一些新的举措呢?谢谢。
姚雷: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以标准、合格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目前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内外贸产品适用的国内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认证程序、适用范围、评价方式必然不尽相同,企业对接标准、取得认证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转内销的动力。为破解这类难题,市场监管总局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提升,强化合格评定国际互认。“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机械、化工、信息技术、消费品等领域转化2509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主要消费品领域关键技术指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市场监管总局已加入21个合格评定国际/区域组织,对外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28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区域。今年年初,我们印发文件,明确国内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采信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体系评价结果,有效避免了企业出口转内销的重复检测认证。
二是持续促进出口转内销降本提效。通过精简优化ccc认证程序,开辟出口转内销ccc认证绿色通道,ccc认证平均用时由30个工作日压减至最短7个工作日。扎实推进ccc认证自我声明实施,自2020年1月1日起19种产品按照规定程序完成ccc自我声明即可进入市场,惠及企业4万家,现有有效自我声明37万份。
三是着力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指导成立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联盟,服务新能源汽车更加便利走出去、引进来。以“湾区认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即将发布首批15个“湾区认证”产品目录和实施规则。指导福建探索合格评定领域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扩大对台湾方面认证结果的采信试点。
四是致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合格评定信息服务。为了靶向解决广大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国际合格评定信息数量多、更新快、获取难问题,建设了“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上线了“认e通”微课堂,实时更新发布国内外最新市场准入政策信息。截至目前,累计发布资讯970余篇、微课堂87期,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种产品,观看量超过1000万次。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推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加快推进合格评定领域国际合作与互认,打破妨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加强ccc认证绿色快速通道政策宣传,确保惠企政策落到实处,为企业进入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营造良好环境。谢谢。
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工作中,要促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请问,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哪些工作?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您的问题。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是指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在同一生产企业生产既能满足境外特定目标市场要求又可内销的产品。推进内外贸产品的“同线同标同质”,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内市场供给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的重要措施。市场监管总局扎实推进“三同”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评价等方式,把实施“三同”对标先进标准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我们不断加强要素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为“三同”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金融支持。
我们强化行业组织作用。指导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三同”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利用标准和认证手段助力“三同”实施;在“三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辟棉纺织品专区,助力棉纺织企业转内销;成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评估与服务标准化工作组,支撑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我们还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支持浙江省开展“三同百县千品万亿”行动,累计发展“三同”企业864家,上线“三同”产品1466种,天猫、网易等“三同”专区产品销售量超过113万件,销售额突破8亿元。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有关部门,总结“三同”工作实施经验和效果,选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加强“三同”工作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扩大实施“三同”的企业和产品范围,实现“三同”工作品种、企业数量双增,提升“三同”工作实际成效。谢谢。